“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反映情况,没想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义乌办事效率真高!”近日,在佛堂镇某建设公司上班的孙师傅,通过“义乌安薪码”反映工资被拖欠问题。市劳动监察大队接到指令后,迅速开展调查,三天就帮孙师傅要回了被拖欠的2300元工资。
近年来,义乌把做好农民工工作作为一件“关键事”来抓,千方百计为这个群体稳定就业创业、维护劳动权益、推动共享公共服务,努力为他们架起一座“暖心桥”,让更多外来建设者在义“安薪”更安心。
“劳者有其得”彰显义乌温度
为切实保障务工人员权益,我市推出欠薪维权二维码——义乌安薪码,并建立“137”快速处置工作机制。依托“义乌安薪监管治理平台”,实行“1日处置-3日预警-7日化解”工作模式,通过“码”上维权,让广大外来建设者“安薪”在义乌。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发送安薪码“点对点”提醒短信5万条。同时,在安全头盔上贴上安薪码,并确保全市企业、施工项目进出口、考勤通道、宣传栏、职工宿舍、就餐食堂等务工人员“沿线轨迹”醒目位置“应贴尽贴”。
我市还推行以数字化为手段的“安心工资”服务管理模式。其中,每月底前工资未准时发放的,监管平台推送预警,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将劳动纠纷纳入基层综合治理“四个平台”一窗受理,高效处置劳动纠纷,切实把劳动者讨薪问题“放在心上办”,对农民工欠薪案件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执”。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强化法律援助,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建立工会法律顾问制度,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困难职工、农民工、失业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免于审查经济困难证明。
“外者有其归”见证义乌速度
今年2月份,全国9省24地联合举办全国首场大型跨区“同‘屏’共振”劳务协作网络直播招聘会,吸引47万人次观看,让有就业需求的脱贫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挑选到心仪岗位。其中,有4000多人表达了来义乌就业的想法,近100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
这是我市积极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通过精准就业服务带动更多脱贫人员走共富之路的生动实践。今年,我市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在组织线下专场招聘的同时,创新“直播带岗”“云招聘”等就业方式,联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甘肃省临洮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举办跨区域“直播带岗”系列活动,邀请“新义乌人”制作宣传片,通过“老乡带老乡”吸纳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来义就业,深受农民工欢迎。
近两年,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我市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上门接回员工,每年都组织工作组分赴安徽、江西、贵州等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省份,通过发运“义乌号”就业大巴、班车、包机、火车专列,保障农民工返工返岗。同时,还以上门招人为契机,与15个中西部省份的166个地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通过劳务输入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万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农民工灵活就业,我市在442个村、95个社区均设立就业服务窗口,36项就业创业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来者有其尊”体现义乌态度
从浙江四达工具有限公司的车间操作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来自湖北武汉的高志发在提升技术技能路上不断“充电”,先后研发出17款国家发明、新型产品等专利高新技术产品,荣获2021年“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才能不断拓宽就业之路。”可以说,高志发是义乌不断提升农民工技能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近年来,义乌加大力度实施免费培训,通过“技能提升培育一批、定岗培训稳定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学历教育提升一批”,帮助农民工变身技术工,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我市将城乡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并予以重点推进。以2020年为例,义乌立足疫情实际,突破以往企业自主培训不能享受政策补助的限制,为企业员工提供每个月800元、共3个月的稳岗带薪培训,实现“减负稳岗+技能提升”两手抓两不误,全年累计培训企业职工15.27万人次,向企业发放培训补贴1.22亿元。
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期间,我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8.8万人次,兑付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54亿元。立足电商优势,积极开发全国首套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规范,发放全国首本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大力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发放全国首批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更多创业者在义乌实现“一部手机就能创业”。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