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情更浓

2022-06-03

端午,粽香情更浓

立夏之后,万物舒展,生命悠然通畅。一连数日的雨水天气,给义乌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夏日情愫。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个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总会如期而至。

斑驳的老屋外悬挂着满门菖蒲,院子里,坐在矮脚凳上的奶奶正用飘香的粽叶包裹着饱满的糯米,偶尔抬头瞅两眼不远处江面上呼啸而过的龙舟。当在外劳作的父亲推开院门,母亲已结束灶台前的忙碌,正在堂屋摆弄着桌上的吃食……记忆中的端午,是家人、是童年,有香气、有颜色。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五月初五,遇见端午。

端午,粽香情更浓

民俗·端午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

根据《我们的节日》相关表述,端午节由来的各种说法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打扫庭院、悬白艾、饮雄黄酒。

吃粽子、插菖蒲和艾蒿、挂香囊,对义乌人来说,这些“端午元素”并不陌生。据说,义乌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出现在元朝的《丹溪先生心法》:“小儿好吃粽,成腹胀疼。用白酒曲末,同黄连末为丸,服之愈。”万历《义乌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为衣香,置之箧笥;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

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义乌民俗》一书中,对端午节的表述如下——

“五月初五,端午节,或称端阳节,古越民有龙舟竞渡、救屈原的风俗,因为屈原投汨罗江时越已属楚,但竞渡不知何时停止。吃粽子的习俗至今未衰。旧时为母给新嫁女儿送粽子馒头等食品,依例三年。这天私塾放假,学生家长给先生敬送粽子、馒头、甜蒜等,先生回赠纸扇。”

“家家门插艾叶、菖蒲,门楣上悬挂八卦图,或张天师驱妖符、或钟馗画像,饮雄黄酒并喷洒墙脚,驱邪祛毒。男女都在衣襟上佩香囊、香包、彩胜,后来只有小孩佩戴。中午时拔紫苏、薄荷、凤尾草、淡竹叶等治伤风、咳嗽、退热等用的土草药,洗净晒干后备用。俗谚云:食过端午粽,棉被棉衣都入笼,即洗晒后收藏,衣柜内放樟脑丸,以防虫蛀。这一天,早上吃粽子,中餐大多包馄饨。2008年起,定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端午,粽香情更浓

忆乡·端午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但凡有节日,就会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比如说饮食方面、庆祝活动等。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端午的节日习俗有不少异同点。

这几日,记者采访了数位在义乌打拼的异乡人,请他们聊聊老家的端午习俗。

刘元金,来自安徽宿州。“老家端午节早上是吃水煮鸡蛋的,中午做几个好菜,全家在一起过节吃顿团圆饭。”

周春枚,来自湖南溆浦。“在我们老家,端午节不过初五,是过十五的。基本上十三、十四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包粽子了,我们的粽子比义乌的粽子大多了,有碗口那么大。我们小的时候,端午节都要吃鸭子,自家养的那种。”

刘珍,来自湖北安陆。“老家端午节这天不是初五,而是初十到十五之间任选一天,要包粽子吃,肉馅、蜜枣馅的都有。还有请姑姑(嫁出去的女儿)回家吃饭的风俗,午饭和晚饭都要吃,中午饭一定要有饺子。姑姑回娘家时会给老人带酒,给孩子带牛奶等礼物。”

蒋锦桥,来自广西梧州。“在我们老家,端午节是很重要的节日,家家要杀鸡、拜神、包粽子,粽子馅有花生、红豆、绿豆、芋头以及鲜肉。当天要杀一只鸡,中午不吃,等晚上祭拜过后再吃。城里会有赛龙舟,村里会请一些民间艺术团来表演,大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一起唱歌或是组织一些文艺活动。”

刘仁,来自吉林白城。“我们那里端午节也叫五月节,在农村时兴初五的早上吃初一的鸡蛋,母亲会提前把初一鸡生的蛋做上记号,初五早上煮着吃,说法是‘吃了初一的鸡蛋,一年肚子不疼’。那天晚上,大人会给熟睡中的孩子在脖子以及手脚上都系‘五彩线’,等着端午节后下的第一场雨把五彩绳顺着水扔掉,意味着把身上的疾病、不好的运势都带走。每家每户还会将彩纸或者用艾草编制的葫芦放在房檐上,乞求避邪驱瘟、带来好运。后来,城里这边开始流行吃粽子,基本都是蜜枣馅儿的,我们那没有肉馅的粽。”

李佳,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的端午节有赛龙舟,也会煮鸡蛋、包粽子吃(大多是甜的馅儿),会给家里的小孩戴五彩线、小葫芦饰品、小香包什么的。这几年,受疫情影响,一些大型活动很少搞了。”

诗意·端午

作为古往今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蕴含着醇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世人浓厚的精神寄托和真情实感。

为使“端午文化”根植于心、融入血脉,古人除把相关端午习俗传承沿袭下来之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歌赋。比如,我们从中看到了“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的景致,看到了“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的民俗,看到了“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的竞渡,还看到了“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的哀思……当我们品读这一首首端午诗词时,仿佛在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瞬间被带入古人笔下的浓郁意境,被带入诗人笔下的意境,近距离感受别样的家国情怀。

提及端午节,能让人马上想起来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是谁?相信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屈原。《离骚》《天问》《九歌》……在被流放期间,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有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在悲愤交加地留下绝笔《九章·怀沙》后,毅然决然地投江殉国。后世不少文人墨客,在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诗词中曾提到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唐代褚朝阳就在作品中写下,“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还有一种说法称,端午节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生日。每到这天,这位民族英雄会以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内心深处仍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有国才有家,端午节既有国的情怀,又有家的情愫。尤其对于那些身在异乡的游子而言,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更是一缕魂牵梦绕的乡愁。“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人陆游豪放之气流于字里行间。相对而言,苏轼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就颇具儿女情长,而殷尧藩的“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就带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

品诗意端午,感家国情怀。剥开粽叶,剥开诗和远方,让我们感念那份从历史烟云中穿行而来的情义与感怀。但愿这些诗词诗意,能唤起更多人对端午历史文化的记忆,在追溯古人伟岸精神的同时,激发和培育自身的家国情怀,并凝聚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把这种精神文化好好传承发扬。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侵权必删。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RELATION
筑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重防线”
2022/06/03 811
义乌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举行
2022/06/03 645
义乌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二次常委会会议
2022/06/03 642
端午情浓 中外相融
中外居民齐包“共富粽”
义乌市加速推进妇女儿童驿站建设 打造家门口“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义乌苏溪镇:开展汛期排查 安全转移群众
义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六次会议
2022/06/02 519
义乌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2022/06/02 567
义乌五千万元普惠消费券火热来袭 明日上午首轮开抢
2022/06/02 735
最新动态 Related
金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2022/04/10 609
“我们也来出一分力!” ——义乌“大白”援沪故事(11)
2022/04/20 564
发扬连续作战精神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
2022/04/28 704
义乌非“三区”内学校今起恢复线下教学
2022/05/06 660
义乌—磐安共建共富直播电商培训班开班
2022/05/23 955
苏溪镇六都村暖心服务亭
2022/05/23 1075
稻虾轮作 土灶串联 义亭打造新农村共富产业链
2022/05/25 640
义乌苏溪镇:开展汛期排查 安全转移群众
2022/06/02 654
义乌市关心下一代 工作会议举行
2022/06/16 683
促进洽谈交易 开拓广阔市场 6月义乌举办多个大型展会
2022/06/27 690
宣传教育齐发力 实景课堂传技能 义乌市各地多措并举筑牢学生暑期安全防线
2022/07/12 917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七次会议
2022/12/26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