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获评全省首批全域“无废城市”综述
7月8日,浙江省公布首批通过2021年度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名单,义乌达到三星级标准,被授予清源杯。这也是“无废城市”建设首次公布年度综合评估结果。
作为全省首个申报创建“无废城市”的县级市,义乌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市治理内核的重要内容,为金华市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提供绿色动力和“生态给养”。
数字赋能 “智慧”治废再进阶
义乌市场配套、工业企业众多,工业垃圾产生量巨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工业垃圾偷倒乱倒、非法处置等情况给时有发生。
自“无废城市”创建以来,义乌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新时代美丽义乌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迭代推进。首创工业垃圾“五全制”管理模式,建成13个以镇街为管理单元的工业垃圾分拣中心,实现全省首个镇街工业垃圾分拣中心全覆盖的城市。
在此基础上,义乌将工业垃圾管理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环卫体系深度融合,诞生了“五全制+三网融合”的义乌特色工业垃圾管理模式,实现了工业垃圾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该模式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义乌市积极响应省委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倾力打造“1+13+X”工业垃圾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所有产废企业纳入平台管理,实行“一企一卡”管理,工业垃圾的产生、利用和处置等相关数据实时上传,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截至目前,义乌全市1.3万余家企业纳入了大数据管理,日均消纳工业垃圾超600吨。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小微危废集中收集转运体系,实现9大类50种危险废物统一收运、规范管理。将12家危废经营、污泥处置企业纳入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固废一件事”平台填报推进力度位列金华第一,夯实了迈步共同富裕的生态“家底”。
变废为宝 串起循环经济链
为了告别垃圾填埋方式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义乌投资16亿元,建成国内一流的“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
“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分解时间需要7至30年,但在焚烧炉里只需要2小时。而且每焚烧处理1吨垃圾可产生电能480度。”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2019年6月,四台垃圾焚烧炉全面建成运行,日处理垃圾量达3000吨,年发电量约5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2021年11月公布的《浙江省第一批“无废工厂”评估结果》中,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成功入选。
除了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外,义乌还投资2.54亿元建立了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建立了塔山三期填埋场已填埋垃圾开挖库容置换等项目,基本形成了“资源化、无害化”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体系。
记者走进义乌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只见一幢白墙黑瓦的建筑被浓浓绿意包围。据了解,该中心的易腐垃圾处理能力达230吨/日,投产至今,已处理餐饮、厨余、地沟油垃圾约18万吨,总计发电量约1230万度。目前,项目二期已顺利签约,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530吨,基本满足义乌易腐垃圾处置需要。
除了餐厨垃圾以外,工业污泥也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目标。义乌建设投用义乌星仰含氟污泥处置项目和华川集团污泥干化焚烧二期项目,将义乌市污泥年处置能力提升至76万吨/年,并破解了义乌光伏行业含氟污泥处置难题,固废处置实现“污泥不出市”。
提质增效
让绿色低碳嵌入生活
作为一个每年举办各类展会超过150个,展览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的“展会之城”,义乌创新打造“无废展会”义乌样板,出台可复制可推广的省级绿色展览运营规范地方标准《绿色展览运营管理规范》,推动绿色展览运营的全过程“无废”管理。
“我们充分引导义博会、森博会、装博会等重要展会做好示范引领作用,目前绿色展台普及率均提高至80%以上。”义乌市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展览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实行“四分类法”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100%。
义乌市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日均发件量约2500万件,每天派件量约150万件,由此而产生的快递运单、胶带、封套、包装箱、塑料袋等包装物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
为此,《义乌市2021年度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应运而生。通过用绿色可循环中转袋取代塑料编织袋,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等方式推进快递包装回收“逆向物流”。目前实现回收网点全覆盖,单件包装“瘦身”20%以上,2021年可循环包装产品使用超1.1亿个,占全省40%以上。
“我们要让‘无废’理念成为社会风气,成为民众的精神素养。”义乌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杨其龙表示,义乌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无废细胞”等建设,推动点上示范变成全域面上风景,让“全域无废”成为共同富裕“必备品”。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侵权必删。